失温就是身体产热和保暖的能力长时间小于散热的能力,因而导致体温越来越低的现象。
人在有风的环境中,人的体感温度会因为风的影响低于实际气温,导致人更容易失温。比如,在寒冷且大风的山上,天黑降温但仍穿着湿的内衣,服装又不够保暖,躺下后不再运动,身体产热低于散热,就易导致失温。
失温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:身体产热、保暖的能力与散热的速度。衣物湿寒、体表风冷、饥饿、疲劳、年老体弱等均可引起失温。
主要症状
轻度失温(人体核心区温度37~35℃)
身体感到寒冷,浑身不停颤抖,但是颤抖还处于可控范围,手脚感到僵硬和麻木,一些细致的手上工作无法完成。
中度失温(人体核心区温度35~33℃)
乏力嗜睡感,反应力下降,手无法完成一些最为基本的动作和工作,走路有可能磕磕绊绊,说话也开始含糊不清。
重度失温(人体核心区温度33~30℃)
该阶段非常危险,人的意识开始变得模糊,对冷的感觉变得很迟钝,甚至不觉得冷。从活动能力变差逐步发展为丧失活动能力,站立和行走困难,甚至是无法站立和行走。语言表达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,身体从剧烈颤抖发展为间歇性颤抖,间歇时间越来越长最后不再发生颤抖。
死亡阶段(人体核心区温度30℃以下)
从30~27℃,人体基本上处于死亡边缘,全身肌肉僵硬,脉搏和呼吸微弱难以察觉,意志丧失以至于昏迷,外界稍微一点冲击都有可能导致心脏停止跳动,该阶段的最后结局是死亡。
以上是从轻度失温到死亡的整个过程。在最初的轻度失温和中度失温阶段,低温症患者还可以凭借自身产生热量来予以改善,但是如果在前两个阶段没有引起重视而进入重度失温的话,低温症患者光靠自身已经无法产生热量来维持生命了,在这个时候如果他人对患者没有进行正确的处理,那就极其危险,甚至会导致患者的死亡。
预防手段
针对失温产生的原因,预防办法主要从湿、冷、风三方面入手。不要让寒冷、大风和湿衣服三者同时出现。在寒冷、大风天气,要注意保暖,及时更换湿衣服,尤其是雨雪天气,不要穿着湿衣服继续行进或休息。
行进途中要密切关注自身及队员身体状况,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;合理安排行进路线及作息时间,避免长时间暴露于低温环境中,及时休息并补充热量;勤换衣服,保持身体干爽,注意保暖防寒。
处理办法
失温一旦发生,要科学地进行处理,否则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。 使患者脱离低温恶劣环境,保持一定体力,停止登山活动或者紧急扎营。带 及时脱下寒湿衣物,更换干的保暖衣物。帮助患者适当进食热水、含糖的高热量食物。使患者保持清醒状态,多使用鼓励的语言和他不断交谈,鼓励其颤抖。轻微的失温病人可以用 40℃温水浸泡、火堆取暖等方法使其回温。如果进入严重失温状态,采用温水浸泡比较危险,因为重度失温者表面回温后,表皮毛细血管扩张会导致血液中毒素回流至身体核心,所以要就地取材制作保温包裹,同时尽早将其送往医院。 失温或冻伤的部位切勿用力揉搓或擦拭,因为这极易因机械用力造成受伤部位的二次损伤。忌给患者喝酒,忌通过剧烈运动回温,忌擦拭或按摩患者四肢。
失温处理4要诀